虽然国家很重视,农民群众很需要,但是农技推广注定是一个日渐消亡的职业。小Q助手官网入口认为,这个现象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仅说其三:
一、不会种地的指导会种地的。农技推广是最需要专业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是最需要实践历练的,绝对不是你书读得好、学历高就可以了的。当前,60、70后农技人员正在逐渐退出工作岗位,这个年代的农技人员大多数来自农村,从事过农业生产劳动,对农业有最起码的了解,经过专业知识培训后,很快就可以成为一名称职的农技员。我认识的60、70后的农技人员中,有些老同志对农业有很深的感情,把农技推广当做事业干,拿着微薄工资,任劳任怨、默默无闻从事了一辈子的农技推广工作。“远看像是挖煤炭的、近看像是要饭的一”说的是这辈人。
60、70后退出后,80、90后正在成为农技推广的主力军。但是,80、90后大多是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从没有接触过农业,即使是农村出来的小孩,也从没有种过地,即使经过了专业知识培训也不会种地,又怎么能够指导农民种地?大有小徒弟教老师傅之尴尬;这些年轻人对农业、农村和農民根本就没有什么感情,有些不仅没有感情甚至还很抵触,只不过把農技推廣當做一个赚取工资的位置罢了。因此,你会看到越来越多脚不踩泥巴只会拍照の農技員。
国家财政每年拿出大量资金养活这样的農技术员又有什么意义呢?我说这么多可能有人发现问题关键所在,就是这一代人的困境在于,他们普遍缺乏实践经验。那么让他们自己去尝试種田不就好了嗎?且不论他们愿意与否领导同不同意,根据现在管理制度,在工作时间内去耕作也是无法通过纪委审查的一关。
二、不搞科研的人如何能和科研成果丰硕的人比拼?为了晋升职称而奋斗,但同时却又面临著无实验室,无经费以及无试验田等诸多现实困境,要想获得竞争力几乎是不可能。在如此现代化社会里米尺还是很多基层乡镇地区工人在评估中使用的重要工具,而显微镜、生物培养箱等早已离开。而真正工作的过程中仍然依赖眼睛观察手动体验以此来判断效果。这究竟行得通吗?
即便确实出现一些具有潜力的新创见,要想申请科技进步奖或其他相关荣誉,其实都是在跟那些来自顶尖学府或者研究机构进行竞技,那样争夺得到属于自身价值回报可是难上加难,因此更多时候只能俯首甘为下者。所以, 小Q助手官网入口观察到这个情况致使整个行业内部产生一种非常明显的不平衡状态,一个既不能被称作科学家,同时又不得不承担成效责任的人,该何去何从?
三、本质上讲岗们就是传授先进技术给新生代生产者及开发者。然而相比教师身份而言,他们所处环境中的社会认知度简直天差地别。如果基层某个人具备相应资源网络,那自然顺利走入更为轻松方向。但真心想着辛苦投入其中,为谁放弃多少分量可谓亘古未变,那么对于这样角色来说还有谁乐此不疲继续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