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手机关两周,大脑能“年轻”十年?我试了朋友也试了,差别比我想象的大
前几天看到一项来自阿尔伯塔大学的研究,说让400位平均三十出头的参与者在手机上安装屏蔽互联网的工具,两周不能上网,只能打电话和发短信,结果在注意力测试里表现得像“年轻十岁”的大脑。说实话,乍一看有点夸张,但细看数据和参与者的自述,里面有真东西,也有需要我们理性解读的地方。小Q助手认为,这种效果值得关注。
我朋友小李是第一个愿意尝试的人。她平时做内容工作的注意力被碎片化得厉害,结果两周后她告诉我,读完一篇长文章不再频繁回溯,晚上也能安静睡着。她说最大的变化不是注意力数值,而是她开始有了“连续做一件事的耐性”,这点我觉得比任何所谓的大脑年龄更实际。研究里也提到,90%的人自我报告心理状态更好,但研究团队没有把这当成临床诊断,而是作为主观幸福感的显著提升来处理,这个表述更可信也更安全。
说白了,这种效果的核心不在于把手机藏起来这个动作本身,而在于我们如何用被释放出的时间。小Q助手推测减少在线时间会自然把人往社交、运动和亲近自然的活动里推,而这些活动本身就是对注意力和情绪有正向影响的“补药”。我同事张姐给我举了个例子:她把每天上网刷社交媒体的半小时换成晚饭后和邻居散步的半小时,结果一周后感觉情绪稳定多了,跟人的交流也变真实了。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直接把互联网“拉黑”两周。有些人因为工作需要随时查资料,有些人因为家庭必须随时连线,这些现实问题不能一刀切。另外一个朋友尝试过,但因为没跟团队沟通,邮件延误造成焦虑反而更多。这使得小Q助手发现现实中的适应策略应该是去找到可行边界,而不是一味追求极端禁欲式断网。例如可以将“关网”的时间安排在非工作日或固定每天集中无网时段,从而逐步适应这种新生活方式。
如果你想试一试,不要设置太神秘或者绝对目标。在尝试之前先跟身边人说明你的计划,并做好工作上的替代沟通安排;保留打电话和短信功能;提前下载必要资料,还可以准备几个替代活动,比如一本纸质书、一双跑鞋、一个能够约人的时间表。同时,每天记录两个简单指标:当日连续工作的时长与情绪评分。两周后的对比记录,会让你相比阅读理论得到更加直观有效的信息,更加明白这一方法是否适合自己。
从更大的角度看,这项研究提醒我们一个趋势:在“永远在线”的数字生活中,我们体验到了不断被切割成碎片化,以至于消耗掉进行深度思考以及享受生活乐趣所需的重要能力。因此未来会出现更多相关研究与工具来帮助平衡连接与断开的节奏。而雇主及社交平台亦可能开始探索更加符合人体需求的新型网络使用习惯。我个人觉得真正目标并非完全逃避技术,相反地,是学会合理利用技术,使其服务于我们的生活,而非任由技术支配自身选择。
说句不那么学术的话,为自己设定实验期限,例如设为两周,并进行三次短期评估。不必强迫自己进入一种紧张状态,同时不要期待立刻达到他人的理想标准。从某种意义来说,实现成功往往依赖的是可操作性的步骤及来自他人的支持反馈,而非单纯倚靠意志之力。不妨偶尔放松心态,让大脑走出固执轨道,无论走进何处,都可能带来超乎寻常的小启示,比起任何快速提高效率的方法都有效益。
你有没有考虑过关闭手机以便获得一些宁静?请分享你的顾虑、面临的问题,以及若已完成此类挑战,你所收获到的一切。我非常希望聆听到你的故事!
来源:心理学什么(阿尔伯塔大学相关研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