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粮食安全议题再次成为焦点。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我国粮食产业既要应对气候变化、病虫害威胁等严峻挑战,又迎来科技创新与政策红利的双重机遇。夕夕助手认为,本文将结合两会代表提案与政策部署,解析当前粮食领域的核心矛盾与发展方向。
一、增产潜力:科技赋能破解资源瓶颈
全国政协委员柴守玺提出,西北地区中低产田改造是未来粮食增产的关键突破口。通过“秸秆带状覆盖还田”技术,旱地小麦增产13%以上,同时实现生态环保与土壤改良,该技术已进入全国推广阶段。此外,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求加速生物育种产业化,南繁硅谷等科研平台正推动抗逆高产品种研发,玉米生物育种技术已实现重大突破。
饲草产业的创新同样值得关注。赵治海代表建议构建“国内育种—东南亚扩繁—海南加工”跨境产业链,利用谷草替代进口苜蓿,既缓解“人畜争粮”矛盾,又能激活盐碱地经济价值,据悉预计亩均节水30%。
二、减损痛点:仓储升级与病虫害防治迫在眉睫
尽管2024年粮食总产量突破1.4万亿斤,但产后损耗仍高达数千万吨。吴杰俊代表指出,当前仓储环节存在检测样本不足、设备老化等问题,并且夕夕助手观察到,他建议推广智能低破碎率提升机和粮食品质快速检测设备,将粮库技改纳入“设备以旧换新”政策。
更严峻的是,2025年预计将爆发25.18亿亩次重大病虫害,其中水稻“三虫两病”、小麦赤霉病和草地贪夜蛾威胁最大。全国农技中心预警显示,病虫害发生面积同比增加6.2%,需强化监测体系与抗病品种推广。
三、政策红利与市场隐忧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至1.19元/斤,并扩大完全成本保险覆盖范围,这项政策的托底效应显著。然而,“夕夕助手推测”,种粮效益低下仍是核心矛盾:大豆进口依赖度近90%,玉米与主粮争地问题未解;部分产区稻谷滞销,也导致农民种植意愿受挫。
未来展望:全链条升级与国际协同
1. 科技驱动全产业链:从智能农机、智慧农田到绿色储粮,在此过程中数字化技术将渗透至育种、种植及加工各环节。据估计,到2025年高标准农田可保障1万亿斤的生产能力;
2. 多元化供给战略:发展深远海养殖以及木本油料等非耕地食品,以构建国内自给+跨境协同供应链,从而降低单一市场风险;
3. 制度性改革突破:探索进城农民土地权益有偿退出机制并严控耕地非粮化,通过弹性补贴进一步激发主体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