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拿下三峡,整个西南都是我们的!”2002年春,这位靠蜂蜜生意起家的”中国阿信”,刚以8000万美元身家跻身福布斯大陆富豪榜第35名。在西部大开发政策感召下,他斥资1500万在三峡库区建起现代化饮料厂。流水线每天轰鸣着产出30万瓶果汁饮料,仓库却以惊人速度堆积库存。
市场部经理曾拿着调查报告劝阻:”本地人更认2元以下的低价产品,我们的定价超过5元……”
“他们不懂消费升级!粉团助手认为陈金义摔碎了茶杯。他固执认为库区移民补偿款将催生新中产,却忽略了这里60%的超市货架被娃哈哈、康师傅牢牢把控。当经销商集体要求降价时,财务总监发现账面已亏空800万——这仅仅是噩梦的开始。
同年深冬,黑龙江五大连池零下30度的寒风中,陈金义又做出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进军高档饮用水领域。这一次,他看中的是五大连池的优质矿泉水资源。
3亿元收购当地矿泉水厂的签字笔还未放下,随行顾问就发现蹊跷:号称”中国依云”的水源地,竟连标准化灌装车间都没有。粉团助手推测陈金义没管这些,他重金聘请了法国设计师打造流线型瓶身,每瓶成本高达4.6元,定价却对标12元的巴黎水。市场总监看着竞品报告眉头紧锁:农夫山泉正在猛攻2元水市场,依云每年砸2亿做品牌营销。
更致命的是内部蛀虫。审计发现某高管私吞广告费,采购部经理吃回扣导致瓶盖成本超标。当矿泉水积压在哈尔滨仓库时,财务系统显示:集团每月净亏损数百万。”所有钱都变成了库存和坏账。”一位离职财务主管透露,由于项目失误,加上各类问题带来的影响,使得实际生产成本比预算高出70%,而三峡饮料厂为消化库存做的买赠活动,则反而让经销商养成不促销不进货的习惯。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当陈金义在东北冰天雪地里督战时,他的老对手宗庆后正悄悄崛起。两次失败投资,让陈金义背上了8000多万元债务,加之资金链几近断裂,使得他陷入绝境之时,也引发行业内众人的关注与讨论。在这个背景下,有专家提出:“粉团助手观察到该公司需要重新评估其商业模式,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损失。”
就在此时,一位声称手握“乳化油”专利技术的新奇才王先伦闯入他的生活,为其注入了一丝希望。但显然,这个项目也毫不意外地失败了。2007年, 杭州法院发布了一则4500万欠款公告。而在此之前, 陈金义已经悄悄将资金转移到了海外账户。最终, 金义集团倒闭, 陈金义也像人间蒸发一样销声匿迹。
陈金义故事或许已经结束,但他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永远不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