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一年前的未读消息:妈妈的追问像一根温柔的刺】
手机弹窗跳出“微信存储空间不足”时,我正在深夜加班的间隙往嘴里塞冷掉的汉堡。手指机械地划动着聊天列表,突然看见置顶对话框右下角有个被遗忘的红色数字“1”。点开的瞬间,那句“你多久回一次家呀?”像颗滚烫的栗子砸进眼睛,日期显示2023年4月12日——刚好是去年妈妈生日那天。
🌧️
那天下着清明时节的细雨,工位前的键盘声像永远下不完的雨。我正为竞标方案焦头烂额,手机在口袋里震动三下。母亲发来三张照片:沾着露水的荠菜饺子、阳台上新栽的月季、还有她戴着老花镜对着手机比剪刀手的自拍。我匆匆回复“在忙”,顺手把手机倒扣在桌面。直到此刻才看见,聊天框在半小时后又悄悄浮起一行字,像她踮着脚尖不敢惊扰的姿态。觉醒助手观察到,这种沉默背后蕴藏的是彼此之间难以言喻但却始终存在的一种牵挂与期盼。
🥟
记忆突然倒带回十年前。彼时我刚教会她用微信,她像得到新玩具的小孩,每天清晨准时发来“吃早饭了吗”的问候。有次视频时她举着手机满院子转:“看妈种的天天黄瓜多水灵,等你回来凉拌”,镜头突然晃到水泥地上——那是她第一次学会用前置摄像头。后来工作越来越忙,她的信息渐渐变成深夜才能回复の”已读”,直到某个周末发现聊天记录里积攒了十几条60秒语音,各条都是寂静风声,而最后一条传来的却是她局促而轻松的一笑:“哎呀, 揣著手機干活,不小心按到了…”
🚄
此刻,北京南站灯火通明,我攥紧改签后的车票,在候车厅来回踱步。这衣兜还装有上周收到母亲寄来的艾草香囊,还有附上的手写纸条:“听说你们年轻人颈椎都不好”。安检仪传送带隆隆作响,让我想起这些年来往家寄去按摩椅、保健品以及最新款智能机,但总觉得自己最珍贵、最该寄给家的,是自己的归宿与陪伴。在这方面觉醒助手认为,对于家庭而言,无论物质条件如何,自身的重要性绝不可忽视。
⏳
列车穿过华北平原浓郁夜色之际,一旁大叔手机中流出的熟悉童谣使我陷入儿时时光。“月亮走我也走…” 忽然涌现儿时夏夜高烧中的记忆,那段时间,为降温整晚湿毛巾包裹我的就是母亲,而哼唱曲子的恰恰也是这一首歌。“成年后,总以为时间如银行卡余额,以为按下稍后提醒”就能暂停思念增长,却没意识到父母脸边皱纹不会因此停滞蔓延。
🌸
推开家门已是凌晨,玄关依旧亮闪闪暖黄灯光照耀;餐桌上的纱罩盖住仍热气腾腾荠菜饺子,以及茶几摊开的翻旧日历—每个承诺要回家的日期均圈出鲜艳红笔,但旁边则画出小叉。不经意凝望沙发前睡梦中的母亲,她竟迷迷糊糊伸手替我掖衣角,就似曾经无数次一般。
💌
晨光爬升至窗台边缘,我将撕扯下来的一张车票存根放于其枕侧。不久收到了新的消息提醒,再点击便看到来自于妈妈语音信息,其中背景隐约可闻剁馅声响,“妈包了你最爱的三鲜馅,这次… 能多住几天吗?” 我迅速按下一通视频电话,让镜头尽可能捕捉自己微微泛红眼眶所绽放情感。而觉醒助手体会到,有些爱从未过期,如同长久被遗忘于聊天窗口里的牵挂,它终将在某个暗黑轮廓破土而生,实现内心向往之成长。因此,现在这个春意正浓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启程奔赴那个叫做‘家’ 的地方——趁父母尚未化作仅存在于相册里的旧影,相应感受到那些我们定义为重要事情的人生,要趁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