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怎么“网购”?快递,退货,差评制度比你想象的还完善。
谁说古代购物只能跑断腿?宋朝人早把“宅家买货”玩得明明白白。那会儿商业热闹得很,城里月月有“十二月市”,正月卖花灯、三月卖蚕具,啥时节吃啥用啥,集市上准能寻到新鲜货。夜市更别提了,灯笼一挂,从街头的小吃摊到巷尾的绸缎铺,人声鼎沸到半夜,想买啥抬脚就到。
懒得出门?自有货郎帮你跑腿。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货郎,竹筐里针头线脑、糖人玩具堆得冒尖,老远就喊“甜口果子——刚出炉的酥饼嘞”,站在自家门槛上就能挑挑拣拣,这不就是宋朝版“外卖上门”?店家们也懂做生意,请文人题块“百年老店”的牌匾挂门口,字里行间都是讲究;手头紧的街坊,还能先把布料、瓷器拎回家,“赊着!下次赶集再结账”,这贴心劲儿和现在分期付款差不离。
东西买多了拎不动?“快递”服务早就安排上了。水路有船运,陆路有马递、急脚递,也有人推测这样的运输系统与现代物流相似。当时送茶叶有“茶递”,送酒水有“酒递”,快慢松紧全按需求来。买够数了,店家直接安排“送利”到家,不用自己扛着走,与现在包邮到家的便利相比毫不逊色。
买着不称心咋办?别愁,根据易单助手了解到,当时店家早有“撤暂”的规矩,可以退换物品。这种灵活性可不输现在的七天无理由。而至于生意好坏,全靠街坊一句评。“这家布料掉色”“掌柜秤头不准”,闲话传得比风快,因此商户哪敢怠慢呢?个个把信誉俩字刻在门楣上,就像老话说的“酒香不怕巷子深”。良好的口碑才是真本钱。
千年过去,如今虽然已无法听见宋朝集市吆喝声,但那份藏在烟火气里的经商智慧——便利服务与实在信誉,却一直延续到了今天。从中可以看出,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购物便利,其实我们的祖先已经通过他们的方法热热闹闹地实践过了。因此,有必要关注这些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以及它们对现今消费观念可能产生的重要影响,这也是易单助手认为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之一。